家庭收入情况个人承诺书(家庭收入协议怎么写才有效)

家庭收入证明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格式,是有效的家庭收入证明写法:

一、标题处:

写明“家庭收入证明”字样。

二、正文部分:

1. 先写明日期;

2. 写明该证明书的发放单位和用途;

3. 写明被证明人的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籍贯、身份证号码;

4. 详述家庭成员收入情况,包括每个成员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名称、收入来源和金额;

5. 把家庭成员收入汇总计算出家庭收入总额;

6. 最后,由发放单位负责人签字确认,加盖官方公章。

三、结尾部分:

加上“此证明有效”字样。

家庭收入情况承诺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家庭收入协议是由双方(男女双方)在结婚前或结婚后确定的约定,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收入来源,男女双方可以通过集体协商确定家庭收入来源,如工资、兼职收入等;

二、家庭支出,男女双方可以确定家庭支出的内容以及支出的金额;

三、家庭储蓄,男女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家庭储蓄计划,用于财务安全;

四、家庭投资,男女双方可以根据自身资产状况、投资知识等因素制定家庭投资方案;

五、债务处理,男女双方可以确定债务处理方案,明确债务人、债务期限及偿还方式;

六、约定期限,男女双方可以确定家庭收入协议的期限,通常为一年。

以上就是有效的家庭收入协议的内容,双方在签订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修改,以便使家庭收入协议符方的意愿。

家庭收入情况承诺书注意事项:

家庭收入证明必须以书面形式,经过权威机构或报社的审核发表,并由有效期内的担保机构出具的执行力的文件来证明。

1. 在家庭收入证明上,必须写明家庭成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工作单位或个体经营地址等基本信息。

2. 收入的来源应详细列出,能够真实反映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如工资性收入、个体经营收入、租金收入等。

3. 同时,家庭收入证明中应明确收入来源的时间范围和收入金额,要注意时间长度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4. 最后,家庭收入证明需要家庭成员本人签字确认,以便于后续查证。

家庭收入调研报告范本示例

一、调研概况

温在今年“”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并特别强调要“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对每一个人来说,有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发展,意味着踏实,意味着稳定。所以,就业是一根最敏感的神经,它的每一次跳动,总能拨动社会的心弦。目前,在国家下大力气建设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以来,使得贫困学生入学难,在校读书难的问题已经有了较大的改观。而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存在哪些难题急需破解针对这些问题,我组进行了如下调研,并得出此次报告。

(一)调研目的:根据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现状,结合我组实际掌握信息,对高校贫困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出其就业难的主要成因,并针对此现象提出可行性对策方针,从而使我国高校体制更加完善,最终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困境,实现就业。

(二)调研时间:

(三)调研对象:

(四)调研方法:此次调研,我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访谈优秀贫困毕业生、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目前社会上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及去向进行调研。

二、具体调研内容分析

(一)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不仅是社会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据权威部门统计,20__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660万人的峰值,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将近30%,特困生比例达10%-15%,对于本身就属于弱势群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在社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人力资源需求增加有限的前提下,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攀升无疑又使他们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大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和自身心理障碍的影响,表现、性格和生活行为等多方面往往比较脆弱,成为受人关注的“弱势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对自身工作具有更加强烈的渴求性。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若能顺利毕业,并且找到工作,不仅能够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能够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同样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就业成本的不断提高,自身物质条件和社会竞争环境的影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上往往处于弱势的地位。此外,我国就业市场机制还不够规范和健全,使得贫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仍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如获取就业信息、联系就业单位等方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总体处于不利的地位。据统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率一般要低于全校平均就业率约10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去向分析

党的五中全会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是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在宏观就业形势方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20__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__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__年工作的目标任务是:力争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确保就业人数继续增加,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就业服务等重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

相关研究证实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地区、部门和职业上存在着主、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这种劳动力市场分割背景下,劳动力的工作找寻和流动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影响。高校毕业生不同于劳动力市场中的一般劳动力,他们的相对优势在于受教育程度较高,但由

于他们的工作找寻是由高等教育机构向劳动力市场过渡中的初次求职,因此缺乏工作经验是他们的相对劣势。对于家庭贫困大学生来说,就业渠道的相对匮乏、就业压力的相对过大,使他们面临劳动力市场环境有很大差异时,更容易找不到正确的方向。

在高校贫困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户口外迁,而流出地省份的态度是允许甚至是鼓励的,而流入地则往往加以限制。在我国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和就业流向呈现多种特点。同时有关调查显示:高校贫困生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相比,签约时间明显滞后、签约率明显偏低、就业岗位也明显偏差。如张(《高等职业教育》20__年2月中)、程《孝感职院贫困生的现状调查与对策讨论》(《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__年9月)等相关文章中具体提到的高职贫困生现状,他们认为高职贫困生产生的因素有:贫困分化加剧、助学体系不完善、奖助学金无法满足贫困生需求、贷学金制度不健全、学生贷款难,并就其成因提出了相应的举措。

(三)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所产生的影响

贫困大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自身、其家长以及各高校和社会。“弱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导致其出现思想问题的根本原因。

马可以说是贫困生心理弊病的集大成者,他的发案并非偶然。贫困生是大学里有自己特点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心智发展大体有两个走向,一是意志坚强,乐观向上,将苦难当成生活的磨炼;二是自卑,消极,感觉世界不公平,情绪往往比较极端。”

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在个性特征上有其共同方面,他们都乐群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独立性强。但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较好强、自卑、虚荣心理严重、人际关系不适应等等正是部分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他们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来到新的环境,他们可能一时适应不了大都市快速的生活环境,导致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容易罹患各种心理疾病。这时他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往看不到的心理素质问题便会表现出来一旦这些问题激化,将会对社会,对他人造成我们不敢想象和无法估计的后果。

此外,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将直接导致其无力偿还在校期间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国家助学贷款。而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无疑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甚至无息助学贷款的顾虑。负贷在身的贫困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面临着诚信危机。

针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应及时摸清"弱势"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针对其家庭经济困

难、学习能力困难、就业渠道不全面、心理问题等不同类型的“弱势”毕业生,结合其就业工作现状,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不断帮助其完成就业。

(四)社会各界对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看法

高校教师陈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是一组矛盾,既强调效率又强调公平,在宏观上可以做到,但是在局部是永远也做不到的。就国家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政策本身来说,它是不公平的,但是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走后门、找关系已经成为流行的潜规则。这种优先因为先有了大量的“关系就业”作为背景,所以不但不会伤害公平,反倒是为那些无助的贫困大学生找回来一些公平。

同时退休在家的王认为,扶持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举措实际是在不公平的圆圈里寻找一个公平的小圆圈,从中国社会的整体大局来说,结果是公平的。

然而,已毕业5年的李X认为竞争就业岗位应以能力定高下,优先贫困生是以新的不公取代旧的不公。要判断一个贫困生,首先有一个贫困的标准,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评判标准,那么可能会产生新的不公正。出台政策并非长久之计,与其给贫困大学生优先安置这样一个机会,还不如给他们创造一个平等就业的环境。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听取了部分贫困生及其父母的意见,他们认为:出台扶持政策固然是好,但是他们更希望的是能够拥有平等的就业环境,比如说没有外貌歧视、没有家庭出身歧视、没有地域歧视等等。过分的依赖的帮助,可能会使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其独立自主的发展。大多数贫困生认为,贫困是暂时的,只要肯努力、有闯劲、有上进心,就能够改变贫困的现状。

在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贫困其实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贫困所导致的学生心灵的扭曲。解决大学的心理贫困应写进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日志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形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外因

1、我国社会就业整体形势严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各大城市,城市人口剧增。加之部门、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精简机构和企业减员增效等因素影响,使社会能够提供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极其有限;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持续大规模扩招,每年均有几百万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到就业大军,和往届未及时就业的学生层层累积,使全国劳动力总量严重供大于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增大,竞争极其激烈。

2、贫困生就业成本负担过于沉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投入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增加就业竞争的砝码,毕业生们往往要花很多钱先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以增加自身的含金量,对于生活富裕的学生,这种投资不算什么,但是对于贫困生来说,参加辅导班、购买学习资料、参与社会实践、那一项支出对于贫困生来说都是一种奢望,没有光鲜的服装、没有更多的特长证书等等原因,对他们的就业之路又无疑将是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另外就业所需的形象包装费用、参加各种招聘会的门票、考试费用及参加各地招聘会所需的交通费、食宿费、用人单位收取的各种就业保证金、抵押金等等费用加起来,更是使贫困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雪上加霜。

3、社会信贷问题的影响。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直接导致了其无力偿还在校期间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国家助学贷款。而大学生还贷情况不佳,直接损害了放贷银行的利益,无疑加大了银行继续向贫困大学生发放低息甚至无息助学贷款的顾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更多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完成情况,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对自己丧失信心,进而无法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同时,负贷在身的贫困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园就不得不面临着诚信危机,而用人单位又有可能因此拒绝聘用这部分大学生,造成恶性循环。

4、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名额确定、心理教育及就业指导管理有待改进。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他们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在大学期间,他们都希望能得到学校的帮扶,但是作为学校,应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按贫困程度进行助学贷款金的发放。同时作为贫困生,来到大都市他们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精力去掌握现代城市前沿的技术和理念,而贫困生大多进入大学就埋头苦读,迫切的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们社会阅历、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相对欠缺,尽管目前一些高校对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逐步取得共识,但针对此问题所采取的措施仍相对欠缺。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欠缺,使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就业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无形中就削减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了他们的就业机会。

(二)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内因

1、个人综合素质欠佳。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较差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基础性学科掌握技术较差,与成长在城市的孩子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家庭客观原因,他们也没有条件进行各类兴趣特长的培养。在现代的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应聘者的个人综合能力。来自城市的毕业生

视野开阔,有各类文体特长,而贫困学经历的社会事件较少,他们在语言表达、组织协调、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要逊色于其他同学。这样的差距容易引起贫困生众多的变化,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就容易给用人单位留下综合素质能力较差的印象,就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2、就业心理因素的影响。近些年社会上除了对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外,越来越多地关心贫困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据资料显示,在大学校园里,贫困生有心理疾病的比率远高于普通学生,心里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可怕。由于成长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经济上的困窘和综合素质能力欠佳,容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自卑、敏感心理,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不能充分展示和推销自己,尤其在参加招聘会时,他们的胆却、不自信、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常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沉重的经济压力还会使贫困大学生急于求成,希望一锤定音,一旦求职不顺,就容易焦虑,甚至对其他顺利就业的同学产生嫉妒心理。面对严峻的就业前景,他们在心理方面消极、悲观,对前途缺乏信心的表现,将会是导致其面视失败,求职不顺的重要原因。

3、就业自我定位不准确。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广大学子来说,求学深造是走向成功的必骤。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迈入大学之门则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他们在求学时就背负着比普通同学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面临毕业,他们更是需要承担起支撑家庭的重担,这促使贫困大学生急于找到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经济地位的工作,他们往往盲目寻找稳定、高报酬的工作,希望一锤定音,这就限制了他们的就业视野,使其对就业市场缺乏理性认识。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源相对匮乏。为了尽快找到理想的工作,毕业生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想尽各种办法寻找就业机会。有的拖人情找关系,请客送礼;有的奔波于各地,频繁的出入招聘会;有的学生坚信"多撒网,钓大鱼",不惜成本上网发邮件或像飘雪片一样投放简历;有的学生为了增加面视的成功率,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面试官。但对于家庭贫困的大学生来说,在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不规范、用人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公平竞争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家庭社会关系相对简单,可利用人脉相对匮乏,贫困家庭毕业生缺乏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经济和“关系”支撑,将会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就业进程。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大学毕业生中的特殊群体,面对"井喷"的就业市

场,顺利就业是他们的美好憧憬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以下多个方面的协调与发展:

(一)关系到个人成长的发展和家庭命运的改变

我们的家庭出身是我们自己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可以通过奋斗改变自身的生活状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承受着比普通学生更重的压力,经历着更多的磨难,他们的成功,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泪水。他们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凭着执著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步履艰难地向前奋进。而在每一个贫困学子的背后,都有一个贫困的家庭在苦苦支撑着。上大学被这些贫困学子和贫困家庭认为是实现个人理想,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希望。就业更是成为寒门学子毕业后的头等大事,如果这些贫困学子们不能及时就业,当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旦落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就会受到比因贫苦而无法上学更大的打击,他们的家庭也会因为多年心血得不到回报,没有经济来源而彻底陷入绝望。

(二)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和高校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贫困生数量不断增多的现状与社会就业机会有限的矛盾不断突出,我国站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角度上,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其在校发展及毕业后就业的新政策,通过发放助学贷款、优先考虑就业推荐等方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其扶助幅度。而贫困生的顺利就业就好比结出的果实有了销路,受到市场的青睐,这对资助方将是最好的回报。对于学校来说,学生被社会所接纳,便有了更大的教学动力,来巩固和壮大其劳动成果。同时,贫困生的就业能够使其顺利完成还贷这一环节,有利于银行及社会对助学贷款这一体系的循环有效实施,也是对这一助学体系成功与否的最好验证,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的建设。

(三)关系到社会就业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随着各高校扩张制度的不断实施,高校毕业生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作为社会就业大军中的主力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刻不容缓,而家庭贫困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其就业问题更是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就业乃民生之本”,这是实现""重要思想和落实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平”原则的体现,是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社会就业率的提高有利于人生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洗礼有利于其自身更好的发展,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他们能够影响身边更多的人,有利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前进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五、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方针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方面的努力

1、借助学校提供的平台,抓住各种锻炼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提高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在活动中树立信心,提高自己的择业竞争力。同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的大舞台接受锻炼,开阔视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在活动中挑战自己,通过竞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多方面技能。

2、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迫于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贫困学往往在就业观上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就业期望值过高,怕吃苦,不愿意到私营企业和基层单位就业。他们迫切地希望通过就业改善自身和家庭的环境。针对此现象,我组认为贫困生应积极主动了解就业形势,把自己的就业与祖国的需要和为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合理定位,充分理解就业的内涵,积极主动到人才缺乏的农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等急需人才的基层就业,科学选择职业,拓宽就业思路。培养职业竞争意识和艰苦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正视挫折,以最佳状态迎接挑战。

3、及时主动地调整心态,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客观评价自己是提高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基础。对自己了解越充分,对自己的评价越切合实际,就越能够消除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更应该重视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重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整,使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困难挫折要勇于挑战,坚持到底,永不言弃。根据现状适时调整自我心理,正确处理当前需要与长远需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自我需要与他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未来,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克服自卑、孤僻、虚荣等不良心理的影响,理性地评价自我。

(二)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方面的努力

1、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各高校正在不断组织开展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援助工程,为其建立贫困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在此基础上,我组认为当贫困生在校期间,学校应在公平公正前提下确定资助名额,并加大奖助学金的支持力度,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等来解决贫困生求学与就业的经济负担。此外,应对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进行重点指导、重点服务,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求职技巧和岗位技能培训,并设立专门的

渠道推荐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增强其就业能力。对于求职有困难的贫困生进行专门指导,帮助其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

2、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确的心理辅导能够及时地解除贫困生的就业心理困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特殊的家庭原因,更容易存在心理缺陷,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程度相比于普通学生更为强烈。而目前我国高校对于贫困生心理教育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各项课程,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以职业能力、职业倾向、职业适应性为主的心理测试,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纠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认知偏差,解答他们的就业困惑,树立其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并在此基础上为他们量身定做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给予帮助。

3、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使之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随着现在高校毕业生素质的普遍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对于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对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学校专业结构和设置不合理、没有突出专业特色、理论课程安排占得比重较大,实践课程安排相对较少,就极有可能对在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阻碍。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突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启发性。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对部分有专长和特殊才能的学生,可以实行个性化培养和个性化管理。

4、扩展就业渠道,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及时传递就业信息既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前提,也是正确引导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关键。作为学校应建立就业信息网,具备网上信息发布、就业咨询、职业测评等功能,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此外,在原有大型招聘和专场招聘活动相结合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宝贵的校友资源,广开就业渠道,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学校毕业生生源优势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有效结合和良性循环,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广大的平台。

(三)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方面的努力

1、提供物质方面支持。经济因素在贫困大学生就业中仍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贯穿在贫困大学生择业心态、职业取向、求职消费和还贷信用等方面和过程,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基础,解决好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尽快建立科学化、法制化的贫困生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革借贷方式,并在切实保障银行积极性与工作有效性的前提下组织银行具体实施。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建立毕业生失业救助制度,使一时找不到

工作的毕业生能够得到最低的生活保障,同时,对那些通过银行贷款上学的贫困生,根据实际情况延长其还贷期限,以减轻贫困生择业时的经济压力和思想顾虑。建议由教育部门组织专门的资讯公司参与构建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系统,避免或减少逃避还贷的现象,这对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也将是一个极有意义的尝试。

同时,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增加面向贫困生提供服务的开支,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并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制度。扩充渠道,提供更多的勤工俭学机会,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学校和要加强宣传加大社会力量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包括赞助和专项个人基金和专项奖学金等,扩大其覆盖面,使高校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健康有序发展,不仅要使贫困生能通过绿色通道“进得来”,而且要保证其安心学习“不退学”,还要帮助其走出校门“不失业”。

2、出台落实帮扶政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国家要切实规范就业政策,提供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从社会角度讲,高校贫困生问题应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形成大家都来关心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和顺利就业的新格局。要制定并完善毕业生就业法律法规,明确规范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学校及有关主管部门之间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形成比较全面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供需双方利益的配套政策,使毕业生就业有法可依,有序进行。

其次,要保持竞争环境的公平公正。要进一步完善以高校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公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环境;要建立竞争机制,尽量减少人情因素,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壁垒,做到一视同仁、统一标准,尽可能地减少人为控制因素,避免私拉关系、走后门,对利用职权干扰公平公正就业竞争环境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真正做到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为高校贫困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让学生凭个人才能就业。

此外,规范各种审批制度,减少有关收费项目,有关部门也不应该对毕业生收取出省费、出部门费、城市增容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要为贫困毕业生就业铺设通畅大道。社会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建立和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全方位地加快贫困毕业生信息流通,尽可能使相关就业信息能及时地被供需双方了解和应用。

与此同时全社会应当形成反腐倡廉的良好风气,加大对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之风的惩处

力度,杜绝毕业生就业中的不正之风。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选才、用才,学会识才、懂得爱才,为贫困生就业参与公平竞争提供帮助,让他们在择业时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3、提供渠道支持。目前,毕业生就业主要面临三大人才市场:一是教育系统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二是人事部门的人才市场,三是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私营中介举办的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招聘会。就业市场的多元化,有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但是就业市场之间的沟通不够,往往使学生困惑而不知所措。应把沟通就业渠道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毕业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给毕业生提供一个建功立业的舞台。

社会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促进贫困学生就业的投入,建立专门机构,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花大力气建设好以就业中心为主体的学校毕业生有形市场,同时要积极开发以就业信息网络为核心的毕业生无形市场,建立完善的就业供需信息收集、处理、发布和交流系统,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渠道不畅、就业费用偏高等问题。各地应出台针对性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引导,努力建立一个有序、合理就业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思路,主动与地方、用人单位、市场中介和校友会等加强联系和沟通,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

鼓励用人单位与贫困生在入学时就签订就业意见书,鼓励贫困生毕业后先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或其他国家急需人才的地方工作若干时间等,积极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牵针引线,切实拓宽贫困生的就业思路和就业渠道。特别重视做好对贫困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给予这个群体特别的注意和关爱,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减免求职费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压力。

4、提供开发支持。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社会不能单纯关注学生生活帮扶,要更多重视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资格认证、深造学习的高层次帮助。注重提升在读贫困生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注重诚实守信、吃苦耐劳品德的培养,积极参与、勇于竞争精神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自我推销能力的培养。

同时社会和企业要配合学校,做好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指导。结合实际情况,集中开展就业训练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提升贫困生就业的自信心,增加他们对面试程序的了解、增强面试实战经验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提高面试成功率和就业竞争

力。促进他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性格及兴趣、爱好等特点的自我认知程度,最终确定既符合社会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特长,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择业目标。

5、提供权利体制支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作为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想解决就业问题,根本出路就是发展经济、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首先,应努力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是就业增加的根本源泉。其次,要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作为人力资源大国,必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培育、鼓励第三产业和小企业的发展,以此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最后,须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国广阔的国土面积集中在农村,农村问题不解决,大学生根本无法选择到农村就业,所以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应改变城乡二元的户口管理体制。二元户口管理制度自然地将社会人群划分为两个等级,在社会公民中自然形成了城乡人口差异巨大的观念,并成为人才流动的严重障碍。虽然,目前户口管理制度有所松动,个别省市已推行单一户口制,但由此形成的城乡人口差别在大学生心里并没有改变多少,户口管理制度仍是限制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之一。所以,改革户口管理制度,在取消对毕业生落户限制的同时,必须将破除城乡差别的观念作为重点,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任何地方就业都没有后顾之忧。

此外改变人事二元管理体制也必不可少。目前,我国的人事管理体制仍采取二元的管理形式,不同层次的劳动力由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不同层次的劳动力享受不同的社会保障。这种管理体制给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就是,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审批,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归属感不同,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待遇不同,到不同性质的单位就业社会保障不同。它不仅限制了非公有制单位接收毕业生,而且也影响了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所以,对大学毕业生来讲,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是放开人的单位所有权,除严格限制财政开支单位的进人指标外,其它的应该一律放开走向市场。

六、调研报告内容小结

经过此次调研,我小组充分了解到目前家庭贫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认识到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用人需求情况,同时也发现家庭贫困大学生自身所存在的众多不足。我组认为就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而言,对其在校期间的心理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点。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广大教师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广大学生积极

配合,广泛参与,形成教与学,学与用的协调联系。此外,家庭贫困的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只有通过贫困生自身的努力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推进、社会用人单位的组织协调相结合,才能提高贫困生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出创新复合型人才,为贫困生的就业开拓新的道路,创造新的佳绩!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通过对家庭贫困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就业去向课题调研所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我院及社会各界今后在改变家庭贫困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方面提出的一些建议。调研活动的举行将为我校今后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使大家对我校就业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由于调研时间有限,不妥之处望批评指正。

扩展说明:低保家庭收入证明看谁的?

看家庭成员人均收入。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1、凡具有本市正式农业户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属保障范围。


2、夫妻一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省市或本市其他区县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所在区县当年农村低保标准的人员。


3、其他符合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人员。


4、具有正常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拒绝劳动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采取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无经济来源、生活困难的人员不属于农村低保范围。

  •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上一篇: 村委会开通行证明(疫情村委会证明有效期怎么写)
下一篇: 免费2021年最新土地流转合同(土地流转合同30年有效吗怎么写)